安全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改革开放40周年间,我国石油和化工安全环保经过了跌宕起伏的曲折历程,既有整体形势向好,也有阶段性恶性事故高发和反弹。究其原因,虽然相关政策、制度及标准不断完善,绿色清洁生产、安全智能化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但“人”这个主体的主观认识和重视落实程度差异很大。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界普遍重效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路子,无论是“三废”治理技术还是清洁生产技术,都还比较落后。同时,那一阶段安全管理粗放,讲求投资省、建设快、胆子大、挣快钱,跑冒滴漏等隐患严重,是伤亡事故高发期,出了事故缺乏分析,也没有隐患整改,致使安全事故简单重复的现象突出。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化工行业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激增,中小企业多、老企业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长期处在事故易发期;亿万农民工涌向工业和制造领域,但却缺乏相关培训,成了低素质、低技能的廉价劳动力;化工部的撤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这些客观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安全环保管理的难度,虽然安全环保形势有所改观,但阶段性安全事仍故时有反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多部安全环保法规相继实施,监管体系和力度有所加强,原有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无以为继,倒逼业内企业不断转变理念观念、自主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安全环保投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40年来,我国安全环保生产政策法规逐步健全、标准制定以及监管机制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行业安全环保的“红线”逐渐清晰,为企业开展工作和管理部门执法提供了依据准绳。期间,我国陆续出台新旧版《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基础性法规,出台了环保“三同时”、安评环评能评、定量考核和安全环保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政策。仅在化工行业,截至目前就颁布施行了100多个行业安全环保法规,此外还制定实施了300个以上的安全环保安全标准,编织起日益完善的安全环保管理和规范体系。比如,聚氯乙烯等17个重点行业相继出台了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氮肥、磷肥、农药、涂料、染料等诸多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

  尤其是2010年以来,针对产业快速变化而监管法规标准等滞后的问题,一系列创新升级的政策和制度相继出台,比如相继出台了大气、水、土的“十条”规范;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环保费改税、安全生产责任险、排污权交易等创新性制度安排接续推出;重点行业及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逐步发行,重化工企业“退城入园”规划出炉。此外,随着近期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实现全国覆盖,环保常态化机制已逐步建立,环保党政同责的制度刚性更加严格。

  在管理和制度升级完善的同时,以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升级为支撑的石化业绿色发展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世纪90年代,石化行业重点领域积极以安全环保为核心调整结构,如氯碱行业鼓励发展污染小的离子膜法烧碱,淘汰有汞、石棉绒、沥青烟雾污染的水银电解槽和石墨阳极电解槽。农药行业鼓励发展仿生农药和高效、安全、低残留合成农药,淘汰排污量大、对作物有污染的低效、不安全、高残留农药。铬盐行业按照实行生产大型化、集中化的要求,全国原有的几十家生产厂经过整顿关掉50%,保留下来的工厂采用焙烧新技术进行改造,铬渣生产量减少1/3。另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萌动,如中心城市化学工业的外迁和以化工园区建设为核心的化学工业集约化。

  在安全管理方面,太多血和生命的代价,倒逼安全监管和安全认知理念全面升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等理念和安全文化已深入人心。另外,目前多元化的安全生产投入制度也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投入显著加大,企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保证基金已形成制度化。

  在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业内重点企业也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榜样作用。如中石化投入巨资在全系统推广节能、节水、减排技术,2008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4.3%,外排废水绝对量减少21.5%,外排化学需氧量绝对量减少13.2%,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十一五”前3年,中石油用于安全环保隐患治理的直接投入接近400亿元,各项安全环保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