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6月,我国常压液体罐车存量超过18万辆。这些日夜奔忙在全国各地公路上的罐车,连接起了广大石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更成为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不歇的生动注脚。然而这些载满危化品的罐车在为行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 2月16日,全国危险货物罐式车辆运输发展论坛在京召开。多名与会专家对危化品物流行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道进行了探讨和交流。笔者从会上了解到,《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治理工作方案》施行至今已近2年,危货罐车安全管理已进入全面深化整改关键期,后期如何行稳致远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

危化品物流行业是一个整体,一损俱损——应构建行业生态圈理念

据了解,2022年危险货物板块物流需求总额超过2.4万亿元,保持4%左右的增速,危化品物流市场服务供给能力保持稳定,整体向好。“当前危化品物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运输需求持续增长,探索研究全行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之道可谓恰逢其时。”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危化品装备部副主任陈彦泽在致辞中表示。

“危化品物流行业是一个整体。安全事故一旦发生,绝不只是任何单一企业的风险和责任,而会影响到整个行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危化品物流分会秘书长刘宇航指出,2021年六部门联合发布《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治理工作方案》后,分会对罐车企业组织调研发现,仍有超过55%的企业罐车存在罐体结构不合理、罐体壁厚不达标、防波板脱落及存在缺陷等罐体质量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分会将以行业标准宣贯和罐检机构核查两方面为抓手,收集各个机构的共性问题反馈到罐车生产、设计企业,对罐车进行改良升级;同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送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定期向社会公布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名单。“要在相关从业者之间构建起行业生态圈的发展理念。”刘宇航强调。

罐车出厂检验、定期检验、装备制造不规范等问题凸显——要继续提升监管效能

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发布后至2021年6月底,我国存量常压液体罐车摸底数量超过18万辆,新增罐车2.87万辆;存量罐车已完成检验17.77万辆,检验合格约16.84万辆,检验不合格或报废数量大约2万辆;运输介质完成变更1万多辆。交通运输部调研发现,罐车出厂检验、定期检验、装备制造不规范等问题尤为凸显。

对于罐车检验多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任春晓认为,它们有一定的共性:检验人员对“合格”的判定标准不一、机构检验缺乏技术规范、无视安全底线的“手下留情”……一旦抵触检验的企业与背包检验的机构“一拍即合”,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安全风险。针对这些情况,交通运输部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协调制定了《危险货物港口企业储罐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指南》《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金属常压罐体检验规则》;另一方面“严卡”检验机构名单。“例如在市监质监函〔2022〕1094号发布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立即停止了对1家机构报告的采信,并从名单中移除了3家RD7检验机构。”任春晓介绍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提升监管效能,促进罐体检验与车辆企业管理业务的系统融合。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舒强表示,基于欧美经验,该中心拟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探索创建《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交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统计交通事故、交通违法、动态监控预警数据,评估企业的运营强度,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进而生成“黑白名单”。

现有行业标准存在“敞口”,部分概念有多种语境——需优化完善相关标准

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宋新兴站在销售公司角度,分享了对罐车设计、本质安全、罐车检验等方面的思考。“现在行业标准的‘敞口’太多了。”他表示,目前关于液体罐车的标准、规程有JT/T617、GB18564.1、NB/T47064(JB/T4782)、NB/T47003等多个文件,但仅“压力”一项概念就有数十种不同语境,且各标准间互不相通。因此他提议,各标准规范起草单位在不断完善文本的同时,还应加强彼此联系;物流商也应积极与设计方、标准制订方沟通反馈,让各方都能基于“安全”这一共同目标实现统一思想、优势互补。

中国石油运输有限公司技术专家李自生总结表示,现行标准还有改进空间。“例如,GB18564.1在应急救援方面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化,从设计上保障发生翻车事故后车载人员能够安全撤出?对罐体结构强度的要求是否可以再优化,尽可能使罐体在事故变形后也能不漏?”他希望各单位可以集思广益,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