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概况

  时间:2020年3月15日

  地点:尼日利亚

  事件:天然气厂爆炸

  伤亡情况:15人死亡

  当地时间3月15日上午9时左右,位于尼日利亚经济中心城市拉各斯Festac地区附近的Abule Ado发生一起严重爆炸事故,造成至少15人死亡。截止到当地时间下午3点半,爆炸引起的大火已被扑灭,现场搜救行动仍在持续,警方还将就爆炸的原因进行调查,伤亡数据还有可能进一步更新。

事故经过

  3月15日上午9时左右,拉各斯Festac地区附近的Abule Ado发生一起严重爆炸事故,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和大火让附近至少50栋房屋严重损毁,一些居民汽车受损严重,爆炸地点不远处的一所天主教学校校舍倒塌,导致学校多名师生被困。


  15日傍晚,拉各斯紧急事务管理局对外确认已找到15具尸体,有一些儿童还在掩埋废墟之下等待救援。
  当地有目击者称是因为有人破坏输油管道,盗窃石油引发的爆炸,不过拉各斯紧急事务管理局官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爆炸可能发生在区域内的一家工厂。

事故原因

  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在晚间发表声明称,经过初步调查,事故是由于当地天然气工厂的卡车撞向堆积的液化气瓶引发,附近倒塌的房屋破坏了石油管道,作为预防措施,事发后周边的石油管道已被关闭。

液化气瓶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

可能很多人每天都要和它“亲密”接触。

正因为常见,

使人们忽略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它的危险性。

  液化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同时含有少量戊烷、戊烯和微量硫化合物杂质。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由于其热值高、无烟尘、无炭渣,操作使用方便,已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

小小身材的液化气瓶,

却是安全大隐患,

稍有不慎,就会威胁人身安全。

相关事故

  1、泸州一商城钢瓶液化气爆炸事故

  2013年12月26日22时,泸州一商城地下一层全部是个体餐饮户,大量使用钢瓶液化气作为燃料,由于人员过于集中及商户过多,对钢瓶安全管理松散。发生钢瓶液化气泄漏引发着火,很快引燃其他钢瓶液化气造成连环大爆炸,造成4人死亡,35人受伤入院治疗。

  2、郑州居民区非法倒气造成爆炸事故

  2014年8月12日河南郑州一个体无证商贩在居民区非法倒液化气造成爆炸事故,非法倒气往往向出气钢瓶充装高压气体使液化气被压出,但是个体化没有专业设备, 气瓶压力一旦控制过高加之随意排气火源又不控制,很容易发生到过程中的爆炸事故。事故造成现场居民1人死亡13人受伤,周围居民房屋玻璃全部破损。

  3、无锡小吃店爆炸事故

  2019年10月13日11时06分许,无锡市锡山区鹅湖双乐小吃店发生一起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10人受伤。事故原因为一钢瓶连接头脱落致液化气泄漏,遇电冰箱继电器启动时电火花引起爆炸。

液化气瓶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2、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照明线路、开关及灯具应符合防爆规范,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或防静电胶垫,管道法兰之间应用导电跨接。压力表必须有技术监督部门有效的检定合格证。储罐站必须加强安全管理。站内严禁烟火。进站人员不得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和穿带钉鞋。入站机动车辆排气管出口应有消火装置,车速不得超过5km/h。液化石油气供应单位和供气站点应设有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专用钢瓶库;建立液化石油气实瓶入库验收制度,不合格的钢瓶不得入库;空瓶和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液化石油气储罐、槽车和钢瓶应定期检验。

  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液化石油气储罐应按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应急处置措施

  01、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立即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皮肤接触:如果发生冻伤,将患部浸泡于保持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不要涂擦。不要使用热水或辐射热。使用清洁、干燥的敷料包扎。如有不适感,就医。

  02、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雾状水。

  03、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静风泄漏时,液化石油气沉在底部并向低洼处流动,无关人员应向高处撤离。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防寒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

  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